第三章社会工作理论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整理归类
范式是研究者共同体提出典型问题和典型解决方法的、被普遍承认的模式,即他们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1.年,伯内尔和摩根曾根据各个理论所蕴含的对“社会科学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看法或假设,将社会学理论归纳为四种基本的“范式”:结构主义范式、解释学范式,激进人文主义范式、功能义范式。
2.大卫·豪等人认为伯内尔和摩根的社会学范式分类非常适合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型分类,经过适当的转换工作,其提出了一个类似的社会工作模型分类:大卫·豪认为,这四个范式无论关于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机制问题上,还是关于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等问题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3.四范式社会工作理论分类模型
4.具体:
四、外借理论(一)社会学理论中的相关学说
1.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当社会事实特别是道德规范继续独立于个人存在时,它们只有在转变成个人的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的指导和控制个人行为。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涂尔干主要关心的是社会团结的形式,以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保持并增强道德秩序的手段对待福利的发展,涂尔干不同意国家控制作用的扩张。对涂尔干而言,社会问题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因此,他不主张以福利立法的社会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
(2)斯宾塞和社会福利
反对政府的强制干预,因此主张采取不干涉主义。
反对《济贫法》对穷人的慷慨施舍和救济。
他极力反对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的扩张,特别是社会福利的扩展。他对“国家干预”有着天然的敌意,他认为政府的济贫措施违背了人的本性。
(3)韦伯和国家福利
对科层化过程十分悲观,在他看来科层化和福利的扩张二者相互联系在一起。
认为,科层制度的权力虽然要在大众民主体制下发挥作用,但它的扩张会对个人自由产生威胁。
在他的社会分析中,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只是辅助性的,韦伯对国家福利扩张的担忧在于,正规组织的统治会损害个人自由,并影响到人类精神本身。
2.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1)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
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应该为实现同一社会目标相互支持,共同担当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
(2)社会冲突理论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表现在左派社会政策批评学者和以促进社会进步与改良的社区工作的实践运动中。
社会冲突论的思想影响了社会工作者如何看特权力关系、资源分配中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3)乔治·米德和约翰·杜威的符号互动主义理论思想
由于社会工作实务一个基本的特点是专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因此,强化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建立和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的理论无疑会有利于改善社会工作的实务。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对人性的看法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非理性的力量、无意识动机、生物和本能的冲动以及六岁以首某些心理性事件来决定的。对人性的看法是功利主义的,即生命的目标在于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他指出人类族群最大的挑战是自身如何控制好自己的侵略冲动。
2.关于人格的建构:认为人格包括三方面:本我、自我和超。
3.无意识和梦的分析: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成为神经官能症的基础是因为个体意识到自身的动机并能使其选择一种行为方式。
4.焦虑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焦虑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冲突发展而来,其功能是为即将来临的危险提出警报。某种应对间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为“心理防卫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等。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一种社会分析和批判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
1.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学说
核心内容: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劳动异化学说。
2.西方马克思主文的批判学说要点:
第一,传统学说的简单化;
第二,对社会前途预测的理想化;
第三,对生产关系的夸大理解。
(1)哈贝马斯的批判学说: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
(2)马尔库塞的批判学说代表作:《单向度的人》。
主要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批判意识开始丧失;
第二,个人自由性的丧失,工人阶级被同化;
第三,资本主文生产所产生的三个危机并存,即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道够危机。
(3)奥菲的批判学说,代表作:《福利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既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也不能没有它”福利国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技术和权威两个层面对资本主义的修补。
(4)奥康纳,代表作:《国家的财政危机》
主要观点:
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两项矛盾的功能:
第一,是完成积累;
第二,是意识形态本身的合法化。
(四)女性主义理论资本主义必须为利润的积累创造条件,同时要保持社会和谐的条件。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但最终引发一系列的财政危机。
共同的信念:福利国家是满足男性的需要和利益的建构,社会中妇女被男性剥削和压迫,女性成为依附品井且在劳动领域被排斥。
1.自由女性主义;
2.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3.激进女性主义;
4.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5.对女性主义的评价。
(五)后现代主义学说1.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内涵:后现代是对现代性合法性确立的挑战和反驳,是对“确定性”、“公理”和一切主导话语体系的解构、分化和重组。后现代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第一,倡导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主张开放,倾听一切人的声音;
第二,倡导创造性;
第三,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包括怎样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反对绝对的二元;
第四,推崇生态主义和绿色主义;
第五,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2.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尼采,沃·威尔什
3.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工作者如何诠释问题富有启发:在澄清和分析受助者的叙述时,应该注重说者(受助者)的权利,并肯定受助者自身的解释权。在分析过程中,专业人员要注重对受助者日常生活的解释,注重个人的经验,反对一般化的理论解释。在实践过程中,后现代主义还告诚专业人员,应该试图在工作中解构“专家—病人(案主)”的权力依附关系,主张社会工作者倾听受助者的声音。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研究:从本质上讲,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科学性特质提出了挑战,井将相对主义、主观性作为发展社会科学事业的一个基本点。但,后现代主义学说及其观点同西方后工业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不可自目地祛除或解构社会工作实践中科学方法与助人模式的有效性。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