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或者人格上的偏差大多源自我们内在的自卑感,低价值感,不配感以及不安全感,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我们原生家庭或者在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的爱不被满足,我们的行为不被肯定,我们的需求不被重视!我们的行为不被肯定,往往会导致低价值感,自我否定的结果就会导致存在感很弱,在群体当中我们不会表达自己的主见,刻意将自己隐藏起来,当需求不被重视的,长大以后会用另外一种极端贪婪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感价值感,用物质以弥补这种深深的匮乏感跟缺失感!而爱不被满足,它会导致人潜意识层面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全感跟恐惧感,意识疗法认为这是很多神经症诸如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的核心,对于爱的理解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有时候我们认为“爱”的东西可能是一种深深的控制欲!有前来咨询的年轻男士,他因为自己胆小怕事性格拘谨而内向感到十分的苦恼,他说:我的母亲对我实在爱的太深了,她害怕我从小在外受到伤害,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就开车接我上下学,直到高中三年级的时候,还是不肯让我坐校车独自去上学,这也给她增加了很多的负担,她真的是太爱我了!为了顺利完成心理干预,我必须让他意识到母亲的动机可能与爱没有关系,这是他认知的一个错误,首先爱跟不爱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显然这位男士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母亲这种“爱”他心理是很矛盾的,他所认为的爱实际上是母亲的控制欲!第二个方面,爱是相互获益的过程,它是自我界限不断的扩展,心灵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意识疗法里面提到的“惠人达己”,而不是干涉对方的个体性,侵犯他人的边界,剥夺了对方心理成长的机会,案例中的妈妈的控制欲望来自于她的焦虑!每个父母实际上都会存在这种焦虑心态,在无觉知之间,就会被焦虑的情绪所主宰,然后跟思维结合,形成一种焦虑的思维模式,《了凡心疗愈》意识疗法提到焦虑是未来不安在当下头脑的投射,焦虑的人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慢慢就会演化为强烈的控制欲望!第三个方面,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他人也是爱自己的!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父母缺少规矩,孩子自然就不会有规矩,基于这点,孩子就不会有自律跟共情的这两项能力(参详意识疗法: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健全的人格,其中就包含了自律共情轻而易举获取幸福的能力)!个案中的母亲实际上是不爱自己的,为了接送孩子上学,宁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这同样成为孩子的负担,中国家长历来都有望子*望女成凤的夙愿,他们期待孩子活出自己从来没有活出的样子,并打着幌子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网上有新闻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卖掉了之前的大房子,全家挤身于30平米不到的小胡同里,不管这个孩子将来有没有出息,但就冲着家长的这个决定,我都要为孩子即将背负的压力倒吸一口凉气!我经常听到家长们抱怨:为了孩子,我做了多大的牺牲!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你只是想让孩子为你没有曾经活出自我负责罢了!第四个方面,意识疗法认为爱是一种感知的能力,而感知就是一种意识的状态,是通过行动才能够感知到的,而不仅仅停留在你的头脑层面,就好比说:我今天晚上想要去游泳和我今天晚上要去游泳的区别所在!头脑层面的念头它只是一种欲望,无论你向我表达你有多么爱你的孩子,在我看来这种爱对于事情的本身不会带来任何的改观,爱是需要用行动来表达的,你的一句鼓励,你的一个拥抱,你的一个认可这都是爱的表达!最后一个方面,爱就是共情,深度共情的能力,这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在意识疗法里面提到包括父母在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