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药聊斋常怡勇医学界儿科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根据个体化风险评估,适当采取干预措施
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首次将热性惊厥定义为“在婴儿期或儿童期(通常指3个月~5岁)发生的惊厥,同时伴有发热,但没有颅内感染的证据或明确的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病史或癫痫病史”[1]。
我国目前热性惊厥治疗专家共识[2]与美国儿科学会[3]都将热性惊厥定义为6个月龄~5岁的儿童在一次热程中(肛温≥38.5℃,腋温≥38℃)出现的惊厥发作,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证据及导致惊厥的其他原因,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病史。
据报道[4],我国7岁以下儿童热性惊厥发病率为1%~13%。虽然热性惊厥大多数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患儿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最终导致了脑损伤及全身性的并发症(约2%~7%的患儿最终转变为癫痫)。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患儿进行临床治疗和预防复发治疗可以极大地改善预后,对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治疗
1
控制惊厥治疗
大多数热性惊厥持续时间有限,多为1~3min,通常不需要药物干预,但为防止再次惊厥和明确病因应尽快就医治疗。在热性惊厥持续发作时间超过5min的情况下,欧美、加拿大及日本主张直肠给予地西泮治疗,而我国目前尚无地西泮栓剂,故首选地西泮静脉缓慢注射[2]。
(1)地西泮:静脉缓慢注射0.25~0.5mg/kg,静注速度保持在1mg/min,2次/d,7d/疗程;若病情需要可在给药20min后再次注射。一般24h内可予2~4次。
(2)苯巴比妥:针对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维持性治疗药物常用的有苯巴比妥,该药一般是在热性惊厥患儿地西泮止痉后即刻给予15~20mg/kg的负荷量,分2次行肌肉注射,一般间隔注射时间在2~4h左右。负荷量给药12~24h后,继续予以患儿3~4mg/(kgd)的维持量,直到患儿发热症状消退。
上述地西泮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负荷量肌肉注射方案具备一定的呼吸抑制风险,因此给药期间应做好科学、完备的人工呼吸准备,以预防风险发生[5]。
(3)其他抗惊厥药物:若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给药惊厥控制效果不佳,还可采取直肠注入50mg/(kgd)浓度10%的水合氯醛(7d/疗程)、0.02~0.06mg/(kgd)氯硝基安定(7d/疗程)静脉注射[6]。如果患儿出现发热性癫痫持续状态,则需要一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包括静脉推注劳拉西泮0.1mg/kg以及苯妥英钠20mg/kg。
还有人报道[7]了静脉注射苯巴比妥20mg/kg以及丙戊酸钠20~40mg/kg的治疗方案,他们通过纳入69例癫痫持续状态的患儿,57例患儿在半小时内停止癫痫持续状态,治疗有效率达82.6%。
2
降温治疗
在热性惊厥治疗中对高热患儿积极采取退热措施也是很重要的。降温首先提倡鼓励儿童多饮水来确保足够的水分,并结合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
对于比较难以控制的高热可以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来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但通常情况下不主张这种用法,因为已有研究证实退热剂并不能有效预防热性惊厥的复发,只能减轻不适,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也可导致毒性增加[8]。
3
其他对症治疗
控制惊厥、降温治疗的同时,还须给以脱水剂(20%甘露醇静脉滴注,~mL/次,1~4次/d,7d/疗程)以缓解患儿脑水肿。还要开展相应的支持性治疗,包括输注抗生素抗感染、适当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恢复机体酸碱平衡及营养神经等治疗。
2
预防复发治疗
通常情况下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因为已经证明这类药物并不能降低癫痫的风险,而且其潜在不良反应超过了潜在益处[9]。
但是部分患儿可能会再次发生热性惊厥而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性的损伤,故需要对部分患儿进行预防复发治疗。
需给予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有两种情况:
(1)1年内发生热性惊厥超过4次或6个月内超过3次和发生了热性惊厥持续状态患儿[2]。在发热开始时给予口服地西泮0.3mg/kg,q8h,不超过3次即可有效防止惊厥的发生。研究表明,左乙拉西坦间歇性用药(在发热时给予口服左乙拉西坦15mg/kg,bid,连续7d,此后逐渐减量给药7d,共治疗14d)也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复发[10];
(2)复杂性热性惊厥或每年发生热性惊厥有5次以上的、用短期预防治疗无效者需要进行长期预防治疗。可给予口服丙戊酸钠20~30mg/(kgd),一般可持续到3~4岁[11]。
有人提倡对所有热性惊厥发作的患儿进行药物预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近年国内一项多中心、开放性、前瞻性研究,联合12所医院开展系统收集对确诊为热性惊厥的名入组患儿进行随访观察并得出结论[12]:认为无论是否为首次发作即入组的患儿还是二次或是多次热性惊厥后再入组的患儿,其发热后出现再次惊厥的概率仍较高,进行药物预防均比单纯退热、对症处理的热性惊厥再发率低,故认为对所有热性惊厥发作的患儿进行药物预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该结论还有待专家共识和指南的承认。
左乙拉西坦预防给药的效果及剂量选择:
过去的研究已证实地西泮预防给药有效(地西泮片的预防效果优于空白对照)。新研究显示[2],在预防热性惊厥的再次发作中左乙拉西坦的预防效果优于地西泮片的预防效果,更优于空白对照组。
另有一项比较不同剂量左乙拉西坦短程治疗对儿童发热性疾病期间预防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研究表明[13],低剂量与高剂量效果相当,但低剂量用药不良反应较少,用药更安全,可减少患儿用药负担。
低剂量给药法:患儿体温超过37.5℃时口服左乙拉西坦10mg/(kg次),bid,持续治疗5d后逐步降低剂量直至停药,若患儿体温超过38.5℃则口服退热药治疗。
高剂量给药法:患儿体温超过37.5℃时用药30mg/(kg次),bid,用药5d后逐步降低剂量直至停药,每2周减少10mg/(kg次),bid,若患儿体温超过38.5℃则口服退热药治疗。
不推荐预防性给药:
另有学者认为,使用间歇性抗惊厥药预防单纯型热性惊厥不是常规治疗方案,不推荐长期抗癫痫药物预防治疗[14]。另外,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已被证明对预防热性惊厥复发无效[15],
以上预防治疗方法建议的不全统一、同一药物治疗研究结论的不一致甚至矛盾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确认,也是该病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考虑到目前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的证据水平,建议对每个患儿采取个体化的风险-收益评估,适当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转化为癫痫的发生率。
欢迎读者发表您自己的观点及治疗经验。
深入阅读
热性惊厥有2种类型,即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单纯型热性惊厥约占65%~90%,表现为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小于15min,在24h内不会复发,并且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复杂型热性惊厥约占10%~35%,具有局灶性发作特征,持续时间通常大于15min,在24h内容易复发,可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和体征。癫痫持续状态是复杂型热性惊厥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发作持续时间超过半小时,极易出现智力低下、脑损伤等后遗症。
参考文献:
[1]FreemanJM.Febrieseizures:aconsensusoftheirsignificance,evaluation,andtreatment[J].Pediatrics,,66(6):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实用版)[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32(18):-.
[3]S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