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编程吧迫脑神经症的家庭教育8父 [复制链接]

1#

神经症的家庭教育

这段时间,由于疫情的原因,学校都延迟了开学,因此很多的学生都在家里面通过网络来上课。而父母呢,就成为了代替老师直接监督孩子学习的关键人物。结果很多的父母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的动作太慢了,各种的不认真开小差,还调皮捣蛋,动过去动过来的,简直让人头痛……而在前段时间网络上也流传了一张图片,就是有一个孩子的父亲在辅导孩子的作业,但是这位父亲却把自己的双手绑了起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怕自己受不了会打骂孩子。说实话,我在辅导孩子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相处可能都会不由自主的有一些嫌弃孩子,因为他们做事的效率和反应是的确会让你感到崩溃的,父母可能经常都会显得不耐烦和缺乏耐心,会对孩子急躁的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孩子。但是这么做的结果,并不一定让孩子的效率提高了,反倒是陷入了一种反复催促,反复闹矛盾的恶性循环。而这样的一种糟糕状态,实际上还是父母的主要责任。第一,孩子本来就小,之前的文章就反复强调过他们的思维能力,他们的身体机能都不足以维持一种高效率的状态,肯定是无法和大人相比的,所以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本来就是需要耐心,需要过程,需要时间的。光是急切的催促打骂,其实只是自己缺乏教育经验的一种表现,同时也会影响你们的亲子关系,而让孩子也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烦躁的状态,更是影响孩子性格、语言,情商等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这是得不偿失的!神经症的患者朋友,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非常急躁急切的人,只要一有焦虑恨不得马上就要去解决和处理,但是越想马上解决处理越是陷入混乱之中。而如果追根溯源,父母小时候对孩子各方面教育的急躁急切的态度和做法,其实就是孩子性格急躁急切的根源之一。通过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研究,曾得出了一个结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除了直接的教育影响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孩子实际上是会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的。所以,对于父母而言,能够适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多相对平和的态度教育孩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案例一小t,25岁,找我咨询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工作当中发现有很多的事情都无法及时完成,所以感觉压力非常大,时常都焦虑不安,总有一种做错事,或者说没有完成事的焦虑难受的感觉围绕着他。例如他要找某领导签字,但是由于今天领导没在,无法签字,而工作上其实并没有要求他今天必须要完成,他也依然会非常的焦虑不安。而如果是那种工作上非常重要的,或者说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他的焦虑就会更重,他告诉我,他的内心里面总有一种声音“赶快做,赶快做”在不停地驱使他,让他感觉都快被压迫得无法喘气了!而通过和小t的谈话,我们也终于找到了他内心里面那种“赶快做”声音的来源,实际上就是他父亲从小到大在教导他学业的时候,总是以这种命令的口气,大吼大叫的在催促着他的声音。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家长长期以一个急躁的态度来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本身是会被这种急躁所影响的,会形成一种做事急躁焦虑的性格特征,而并不是我们家长所以想的,越催促越效率。

案例二小w,在找我咨询强迫症的同时,向我咨询了一个情感方面的问题,他说他实际上非常讨厌家庭暴力,但是他之前的三段恋情最后都是以动手打女朋友而导致分手,不知道怎么回事?小w说他的父亲就有一点家庭暴力,以前经常在家里面吵或者是动手打他的妈妈,他从小就非常恨他的父亲,他说他小时候曾经发过誓,今后一定不会去打骂自己的女朋友,但奇怪的是,每当他和女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不由自主的也出手了。

而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小w恨他父亲的暴力行为,但是在成长经历过程当中,他并没有学会其他正确的行为来处理矛盾,所以其实也会不由自主的、潜移默化地习得他父亲处理矛盾的行为。

因此,我们一定要明白,父母的行为,实际上对孩子的影响和作用是很深的。中国的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又有成语说“言传身教”,父母的行为态度是孩子为人做事最大的一个行为参照物!

孩子是会模仿你的!

总结建议:

1、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影响力最重要的不是语言内容,而是语气。你的语言内容再正确,但如果语气不对,其实沟通的效果是不大的。因此,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沟通也同样是如此的,所以请所有的父母不要总是以正确的道理,冒火的语气来教育孩子,这是没有用的,也是适得其反的,我们应该平和点。

2、一定记得孩子只是个孩子,不要以大人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小孩子,这是不具有可比性的。所以孩子稍微慢一点是正常的,家长的急躁、急切反倒是不正常的。

3、实在要发脾气了,意识到了可以转身离开一下孩子,冷静一点后再回来就好。又或者已经发了脾气了,事后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做错了,以后一定会好好改正,孩子会原谅你的。

父母的平和与孩子的宁静

今日课程推荐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邓云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