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十年再见
时间沉淀下更深的情(组图)
大姐、二姐、大舅、幺舅四家齐聚。
王倩
摄
重庆晨报
王倩
报道
时间过得再久,血浓于水的亲情怎样都无法消散。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孩,刚上初一;幺舅在武汉上班,工作小有成绩。
相隔十年再相见,我已大学毕业,有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幺舅也有了一对龙凤胎,一家四口回到家乡跟亲人团聚。
十年未见,但他们都知道对方的近况,在不同的城市各自朝着目标前行,时间并没有带走亲人相见的浓烈感情,只是周遭发生了改变。
驱车15小时赴团圆宴
我家乡在四川广元,每年春节都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个时候,父母停下了忙碌的脚步,打工远行的亲人也都归来,一家人围着柴火话家常。
今年春节,亲人聚得格外齐。大姐一家扎根农村,一边忙着农活,一边挣点苦力钱;二姐在外务工,二姐夫是名乡村医生;三弟(大舅)找准了机会,在镇上当起了小老板;四弟(幺舅)在武汉安家,开年准备做生意。
最远的幺舅为了赴这顿团圆宴,从武汉驱车,带着一对龙凤胎回家乡。大年三十从武汉出发,中间回了一趟娘家,终于在初二下午到达和大家团聚。
还未见面,我便有些激动,脑海里的幺舅和自己,还是十几年前,一起合影的场景:在桃花初开的菜园子里,幺舅抱着我合影,我闭上双眼不愿照相,幺舅既宠溺也生气地呵斥着我。如今相片也不知踪影。
初二下午5点,幺舅带着家小来到了大姐家,在大姐家的院子里,早已摆好三张桌椅,准备好水果零食,孩子们迅速嬉戏成一片。
相见时,我发现幺舅不再是记忆中瘦瘦高高的形象,快满40岁的男人倒有些中年发福的迹象,头发比上一次见面留长许多,眼角也多了一丝皱纹。幺舅妈的脸上也不再青春,目光时刻在小渊和小博(龙凤胎)的身上打转。
多年未见,一看到我,幺舅妈感慨时间过得好快,便开始忆起最后一次和我见面的场景。
打拼十年各自忙碌
“哎呀,时间过得太快了!”一见我,幺舅和幺舅妈像是突然意识到时光已走过十年。其实,这十年当中,我经常回家,幺舅也经常回家,但他们在不同的城市,时间总是让我们错过。
“第一次见你,你才这么高,藏在柱子后面,不爱说话,你看现在都成大人了。”幺舅妈一边比划着一边笑言。我也记起,那是在外婆的葬礼上,幺舅妈和幺舅一起出现。也记起自己儿时羞涩模样,见人就沉默寡言,不喜欢主动说话。
幺舅十几岁就外出学厨师,在我的印象中,幺舅回家的次数并不多。只依稀记得有几个春节,我们在一起合了影,感觉幺舅是个很陌生的人。
之后,我上高中,去了县城。幺舅每次回家时,我总不在,而相反,我回家的时候,幺舅又不在。加之,幺舅的事业慢慢有成,过年变成了他最忙的时候,每年春节的饭桌上总少了幺舅一家子。
我高中毕业,到了外地读大学并留在外地工作,回家的次数也变得屈指可数。幺舅也有了小孩,幸运地拥有了一对龙凤胎,孩子太小,不适合长途奔波。我们相见也变得难上加难。
我们各自从亲人口中得知对方的消息,为对方高兴的同时却遗憾每年都没见面。今年,因为表妹带了男朋友回家,这才让十年未见的我和幺舅坐在了一起。
相聚甚欢约好再见
时隔十年相聚时,亲情依然不变,等待十年的团圆宴终于在大姐家开始了。冬日的暖阳还未下山,照在每张喜笑颜开的脸上,我们相互谈笑,仿佛时间还静止在十年前。
相聚离不开美食,凉菜、蒸菜、烧菜、炒菜、汤菜样样俱全,鸡、鸭、鱼、牛、羊肉各式都有,厨房里一个主厨,三个帮忙,十几个菜依次上桌。大姐夫举起手中的酒杯,“来吧,我不会说什么吉祥话,只是十年来我们难得齐聚,为我们的团圆干杯。”质朴的大姐夫激动地说,过年时间多,大家可以好好在一起聊聊。
这是属于长辈们的欢聚,他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这些年的变化:大姐家的房子从土房变成了宽敞高大的楼房;二姐的女儿带着男朋友回家了;大舅的小儿子已经两岁多,幺舅的儿女也已经6岁多……
又聊到老家的人越来越少,外出打工的村民有的就在外过年了。只见村里的洋房越修越多,而村里的人却越来越少,村里的孩子们最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看到爸爸妈妈!”
在这个小村庄里,寒冷的冬天,人们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一堆柴火,它能给人们带来温暖,还能拉近彼此的距离。烧一堆柴火,坐一圈亲人,你一言,我一语,细数着这些年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故事。
走完大姐家,一家人又来到二姐家。二姐家今年喜事临门,22岁的表妹带着男朋友回家见父母。二姐又喜又忧,女儿年纪还小,不知对方是不是会待女儿如自己?但对于女儿的选择,多少也是支持,希望他们认真相处。
在外打工多年的二姐,拿起酒杯,挨个敬酒。最年长的外公、大舅、大舅妈……一个不落,敬酒词也说得头头是道。用表妹的话说,“她变成了家里的首席外交官了。”
春节七天就在嘻哈声中悄悄走完,又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候,他们约好争取年年相聚,只为那一份浓郁的血缘深情!(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