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意义,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叔本华认为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尼采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也许很多人也曾追问过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但对于经历过集中营生活的弗兰克尔而言,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是理论上的追寻,而是无数个痛苦的夜里,支撑他咬牙活下去的精神动力。
因此,在迎来重生后,他才会创立意义疗法,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下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01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弗兰克尔首创了意义疗法,这是用于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既不同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又不同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那么,该如何理解意义疗法呢?
关于意义疗法的概念,弗兰克尔在书中提起了他和一个美国医生的对话。
一天,美国医生来到了他的办公室,问弗兰克尔是心理分析师吗?弗兰克尔回答:“严格来说,与其说是心理分析师,倒不如说是心理治疗师。”
美国医生又问他属于哪个学派,弗兰克尔回答自成一派,称作“意义疗法”,之后弗兰克尔又说了几句玩笑话,反驳了意义疗法与心理分析的不同。
两种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心理分析倾向于内省和追溯过去,而意义疗法则相反,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患者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
弗兰克尔之所以要把自己的这种治疗法取名为“意义疗法”,主要着眼于人类存在的意义以及对这种意义的追求,他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意义的追寻都只有本人来实现。那些了解了自己生命意义的人,就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即使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辞。
为什么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对个人来说如此重要呢?
几年前,法国人曾做过一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89%的被访者承认人需要“某种东西才能活下去,另有61%的人承认自己的生活中确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时自己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
对于大学生也是如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社会学家曾对48所大学的名学生做过一项统计调查。
在被问及什么是他们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时,78%的学生回答首要目标是“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02找到自己独特的使命,消灭生活的空虚感
很多人会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感到内心空虚,弗兰克尔称这种症状为“存在之虚无”。
存在之虚无在20世纪普遍存在,弗兰克尔曾作过一项统计调查,在他的欧洲学生中,有25%的人有存在之虚无的症状,而在他的美国学生中人数高达60%。
由此不难发现存在之虚无症状的普遍性,存在之虚无最主要的表现是厌倦。
叔本华曾说:“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
但对精神病学家来说,厌倦所带来的问题要比焦虑产生的问他更多。
以工厂为例,随着机械化、自动化地普及,工厂里工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工人却不知道如何利用大量的闲暇时间。
最典型的现象是“星期日神经官能症”,人们在忙碌了一周后,在周末休息时间,生活里没有了内容,内心的空虚感就凸显出来了。还有不少老年人随着退休年龄的到来,没有了忙碌和规律的作息后就会感到空虚,一时难以适应。
弗兰克尔认为类似抑郁、暴躁和药物依赖等普遍现象的发生,就是存在之虚无的具体表现。
此外,存在之虚无还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有些人会转向追求权利或金钱或者是毫无节制的享乐,以此获得替代性补偿。
对于存在之虚无的患者来说,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挖掘其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意义。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相信不管是谁都无法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世界上最佳的招式是什么,但离开了特定的棋局和对手,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
同理,人的存在也是如此。我们无法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因为生命无法重来,所以每个人生命的任务也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况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需要自己去解决,所以实际上,不是我们问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是生命向我们提出了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
对待生命,我们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因此,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03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弗兰克尔在意义疗法中提出:“要像是在经历第二次生命,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再不要像过去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错误!”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呢?首先,它要求我们设想现在就是过去,其次,过去能够被改变和修补,这使人能够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及自身生命的终结性。
意义疗法的目的是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作用是拓展患者的视野,使他意识到其生命潜在的所有意义。
说人要担负起责任,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想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弗兰克尔将这种构成特点表述为“人类存在之自我超越。”
这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生命之意义:第一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第二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第三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追求第一种意义的人大抵会成为某项工作或事业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而第二种方法指的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个人的独特性,通俗地理解是去爱某个人。
经典小说《廊桥遗梦》中,男主人公罗伯特对女主人公弗兰西丝卡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此时来到这个星球上,就是为了这个,弗兰西丝卡。不是为了旅行摄影,而是为爱你。我现在明白了,我一直从高处一个奇妙的地方的边缘往下跌落,时间很久了,比我已经度过的生命还要多很多年,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向你跌落。”
罗伯特明白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这次相遇,即使分别后再无相见,却足以让他思念半生。
而关于第三种方法忍受苦难,弗兰克尔深有体会。在他的手稿被没收之后,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那样的境遇下,生命是否变得完全没有意义?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就存在他内心深处了,而且在不久后就得到了解答。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有些人让短暂的一生发光发热,燃烧到极致,有些人却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过了一生,区别就在于是否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使命,是否担负着某种责任勇往无前地走下去。
文/紫竹凌:多平台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