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为什么说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奇书
TUhjnbcbe - 2024/10/9 9:51:00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一起走进一本奇书《少有人走的路》。

爱默生曾经说过: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

之所以说它是奇书,是因为作者在书中说出了我们内心长期被掩藏,却因为缺乏勇气也不敢说出来的真相。

书的作者在小的时候就被邻居认为是一个“从他嘴里说出的东西,都是大家忌讳的话题”的人。就连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是个“童言无忌”的异类。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到《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说出真话的小孩。没错,这本书在出版后引发的议论正是这样。

这本书没有任何宣传,没有迅速畅销,但是人们的纷纷议论,口口相传,让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畅销书。

《少有人走的路》被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杰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上榜20年,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心理治疗实践,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由于在心理咨询领域影响力巨大,作者获得政府特许,进入政府心理治疗特殊小组,为军队提供心理服务。正是这些特殊的职业经历,成就了他最为伟大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

在几十年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一个问题持续不断地引发作者的好奇:

为什么有的人童年经历悲惨却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而有的人却连一点点的困难都无力抵抗,一生都无法走向成熟?

这不也正是困扰着无数普通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的问题吗?

在书中,作者试图凭借几十年的心理咨询经历和无数普通人的案例为人们解答了这个问题。

书的名字之所以是《少有人走的路》,是因为在书中,作者指出人人都有心理疾病,而很多人竟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在心智方面存在的病症,一辈子停留在孩子的幼稚的自我状态,无法成长为成熟的成人状态。

能够走上心智成熟的路的人,少之又少。

伤痛人人都有,唯有敢于为自己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彻底摆脱童年的梦魇或祖先遗传的“诅咒”。

没有什么比成为人生的专家,熟知自己所做的事情更让人感觉幸福了。我们的心灵愈是成熟,就愈能成为人生的专家。

这本书最终的主题是帮助。帮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旅程,成为自己人生的专家。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书的作者带领我们开启的是少有人到达的旅程,旅程或许辛苦,但风景绝妙至极。

下面,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引领心智成熟的旅程的四种力量:

自律:心智成熟的主要工具

爱:促进心智成熟的原动力

信仰:心智成熟的挑战与机遇

恩典:心智成熟旅程上的奇迹

01

人生苦难重重。

本书开篇,作者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一旦领悟了这句话的真谛,我们就能从苦难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越。

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就会释然,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

很遗憾,我们却以为人生要快乐,要舒适,遇到问题不是怨天尤人,就是抱怨自己命苦,逃避痛苦,直到无处可逃,再也欺骗不了自己。

这是很多人对待问题和痛苦的态度:抱怨、逃避和焦虑。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学大师荣格就曾指出:

“神经官能症,就是人生痛苦最常见的替代品。”

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那,该如何解决无处不在的问题和痛苦呢?

作者认为: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人若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解决任何麻烦和问题。在某些方面自律,只能解决某些问题,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想要做到全面自律,需要遵守这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

1、自律的第一个原则:推迟满足感

所谓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看一下下面的例子,你一下就懂了:

相对于蛋糕,你更喜欢吃蛋糕上的奶油,试想一下,你会选择先吃蛋糕后吃奶油,还是先吃奶油后吃蛋糕呢?

工作时,你是先挑简单的项目来做,把有困难的工作推后,还是先挑难做的项目,再做简单的工作呢?

孩子回家后,是先做作业再玩游戏,还是先玩游戏,作业总是拖到最后?

上面的问题,那些选择了“先吃苦,后享乐”的人,就是能够推迟满足感的人。

研究证明,能够推迟满足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是因为,能够延迟满足的人更能直面问题,忍受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也就是能吃苦。

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来看一下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常见的两种错误态度吧。

第一种错误态度:消极对待问题。

这是一种逃避问题,不能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问题的态度。

作者用自身的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个现象。

作者到37岁才学会修理日用物品,在这之前,他认为自己缺乏这方面的基因,遇到修理物品方面的问题时就会表现得像个傻瓜一样,对这方面的能力很自卑。

直到有一次,他非常羡慕地跟正在修理除草机的邻居说,“你真是能干啊,我就从来不会修理这些玩意。”的时候,邻居告诉他,你只不过没有花时间尝试罢了。

邻居的话在作者心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冥冥之中他感觉邻居说的是对的,便提醒自己:有机会一定要花时间检验一下。

终于,一次女患者的汽车刹车出现了问题,作者竟然像一流机械师一样解决了这个问题。而解决的窍门并不需要高深的机械专业知识,而只是他肯花时间去观察汽车刹车是怎么工作的,并耐下心来找到哪里出了问题。

在这之前,作者的态度一般是象征性地看看,胡乱地扯几根线头,然后耸耸肩说,我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我帮不了这个忙。

想一想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自己遇到的问题呢?比如:这是理科方面的问题我不擅长,我方向感很差找不到路,我财商有限不会理财,等等。

其实,这只是我们消极对待问题,不愿意费点心力去做事而已。

第二种错误态度:忽略问题,期待问题自行消失

问题是生活的常态,很多人总是希望问题一旦出现就能立刻解决,甚至期待问题自行消失,这种态度非常可怕。

拿教育孩子来说,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延迟满足,能够自律,然而,作为家长,自己却做着违背自律原则和要求的事情。

比如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它通常不是问题严重时才出现的,而是在之前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已经出现苗头了。

只是因为那个时候,问题还没有那么严重,家长便选择逃避的方式来对待。

“我实在管不了了,能用的办法都已经用过了。”

或者,家长可能习惯性地采取命令或强迫的方式让孩子来改正。

再或者,家长会自我欺骗地说,过几年,孩子大了就好了。

这些都是回避问题、期待问题自行消失的表现。

大脑的天性是逃避痛苦,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方法、下定决心解决问题会让人感到不适和痛苦,为了逃避这些感觉,我们给自己找了太多的理由。

然而,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让逃避问题变成习惯,让不良习惯变成性格。

要让孩子懂得“先苦后甜”的道理,家长首先要自律。

真正的自律会让我们不急于把问题甩开,让自己冷静下来,分析问题,直到把问题解决。

2、自律的第二个原则:承担责任

理解了延迟满足的重要性,“承担责任”相对就很容易理解了。

拿上面那些放纵孩子玩游戏,直到问题严重到没有办法解决了才不得不面对的家长来说,不就是开始时找了太多借口逃避责任的结果吗?

逃避责任不仅阻碍心智成熟,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凡是那些将不是自己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或者将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的人都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痛苦。

勇敢地说出“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是每个积极面对人生问题的人应该有的态度。

不管是谁,只有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3、自律的第三个原则:忠于事实。

想要承担责任,其实并不简单,你要有清醒的认知和对事物的判断力,前提就是忠于事实。

举例来说,我们对于现实的观念如同一张地图,上面的信息是准确的,我们就可以到达想去的地方,如果地图上的信息失真,想要到达目的地可就难了。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新的信息不断地更新地图,甚至,当旧地图过时,或有大量新的信息需要更新时,就需要大量的舍弃或修订地图。

4、自律的第四个原则: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的艺术,是实现完全的自律的重要部分。

这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作者在书中谈到了他9岁时骑自行车的例子,为了追逐下坡和转弯时的极致快乐体验,他决定在下坡后急转弯时不刹车不减速。结果可想而知,他从车上摔了出去,身上多处刮伤,自行车也彻底报废了。

小时候,很多人也有类似的体验,为了追求骑自行车下坡时无需用力的痛快和愉悦,看到下坡就很开心,坡越大越兴奋。直到速度快到无法驾驭,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才有了点敬畏之心,那种痛会永远记得。

这还只是小的放弃,如果是大的放弃,比如,抑郁症患者想要走出抑郁,中年危机中的选择,都需要在短时间内放弃相当数量的“过去的自我”。

放弃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意识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都会带来痛苦,但是,要想获得心智的成熟,有所作为,承受放弃带来的痛苦是必须的。

人生是一个不断放弃的过程,学会舍弃过时的部分,腾出空间,才能让新鲜的思想进来,走向自律之路。

02

上面说到了自律是心智成熟的工具,下面我们来重点了解本书的第二部分:心智成熟的爱。

爱是什么?我们都深有体会,却很难给出一个完整的定义。作者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为了更好地理解爱是如何促进人的心智成熟的?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中对爱的几个误解,它们都是阻止心智成熟的障碍。

1、第一个常见误解,和坠入情网有关。

如果说它不是爱,你可能感到吃惊,难道让人体会最深刻的爱不就是坠入情网吗?

想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判断什么是真正的爱的概念:自我界限。

自我界限,简单地说,就是对自己是谁,不是谁,是什么,不是什么等区分自己和外在世界不同的问题的认识。

真正的爱是一种突破自我界限,扩展自我的体验。它会让自我与世界的区别会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心智越来越成熟。

坠入情网是人类内在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带来的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的短暂崩溃,所以,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需要强调的是,坠入情网虽然不是爱,但是它和爱有着密切关系。坠入情网让我们体验到了自我界限被打破时的美好感觉,这种感觉会激励我们追求真爱,因此,它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2、对真正的爱最常见的误解,还有一种,那就是把过分的依赖当成爱。

依赖性是指没有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就认为人生不够完整,以致无法正常生活的心理。

“离了你我就不想活了。”

“你必须时刻和我在一起!”

“没有他,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都是过分依赖。

生活中,由过分依赖引发的类似于对婴儿的爱、对宠物的爱,以及对唯命是从的伴侣的爱,都是一种寄生心理,对心智成熟没有帮助,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

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爱的缺乏,他们在童年时往往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所以,他们要么强烈地依赖情感关系,要么对某种物品上瘾,具有某种“容易上瘾的人格”。

把别人的爱当成人生的最高目标不可能成功。想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3、还有一种对爱的误解你肯定不陌生,那就是自我牺牲。

比如:

任劳任怨为孩子付出的家长;

为了家庭牺牲自我的全职太太;

婚姻中被虐待却不离开的受虐狂。

都不是真正的爱。

作者在咨询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求助者。

有这样一个牧师,他为妻子和儿子付出了一切,把妻子和孩子当成婴儿一样照顾着。可是,畸形的付出后,他不仅没有得到幸福,整个家庭都陷入困境。妻子患了抑郁症,两个儿子大学辍学,无所事事,一家人不得不来接受心理咨询。

通过咨询,作者了解到牧师的父亲是个不负责任的人,他非常仇恨自己的父亲,发誓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他在家庭中选择了自我牺牲。

自我牺牲的付出看起来和真正的爱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真正的爱是需要智慧的,能促进双方的心智成熟,而不是纯粹的自我牺牲。

通过上面对什么样的行为不是爱,大家应该也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下面,我们再来说一下促进心智成熟的爱的表现。

首先,爱是一种付出,需要努力和行动

我们以倾听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倾听是你对一个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