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黄帝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如何
TUhjnbcbe - 2024/12/14 17:37:00
《黄帝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如何健脾温阳以生气血?。对于脾胃的调理,一般来说,大部分人都遵循“健脾益气”的方式,如四物汤之类。这固然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很多选择健脾益气的人,脾胃虚弱、甚至气血不足还是未得到明显的改善。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或许我们不能忽视一个因素:从阴阳的角度来说,气属阳、血属阴。大部分的脾虚都偏于阳气不足,这是少有争议之处。然而,如何用温阳的方式来获得充沛的营血,却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与权衡的问题。脾胃和气血的关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但是,脾是如何生化气血的呢?脾生化气血,还是需要由脾的阳气来完成。所以,健脾生血这个治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既然偏于“温阳”的健脾生血方式,不能充分适应气血虚弱的调理,我们或许应该怀疑的,就在“健脾温阳”和“生化气血”的平衡上是否契合。关于阳气和气血的问题,《黄帝内经》有一段原文,表面看上去似乎和脾胃气血关系不大,但真实含义却是非常契合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关于这段原文的理解,历来的争议比较大。有认为是“君火”和“相火”方面的关系,也有认为是“实火”与“虚火”的关系。但我个人的观点,则更倾向于“热”与“温”的程度问题。如果我们从温度高低的角度来分析“热”和“温”:很显然,“热”是温度更高的,而“温”是比“热”稍低一些的温度,但比正常温度却又要稍微高一些。实际上,这个精神也体现在我们日常语言里:春天气候温暖宜人,这是“温”;夏天酷热难耐,这是“热”。而所谓“壮火”,也相当于“热”,而“少火”则相当于“温”。厘清了这些关系,我们再将其结合健脾温阳、生发气血来理解:剩余61%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帝内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