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性的我们是一种“无我之境”,是一种情感上的我们,它包含着婴儿期内向的圆融性:我们与我是一回事,我无法拒绝我们,我只是我们的一个依附性的器官和非独立的部分,但这个部分又自以为它代表全体“我们”(自我中心性)。在这里,“我”只是一个假象,它徒有一个关自己的经验表象,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我们”面前,它无可逃遁。如果我们把这种在儿童心理学或意识发生学中对于两种“我”、或两种“我们”的区别提到哲学的高度,并用来考察人类两种极不相同的文化心理和心灵结构,上述初看起来是咬文嚼字的规定就会显出极为深刻的意义。”
六岁之前我们的性格基本成型好多观点看似玄妙,其实都可以找到一种深刻的体验,我记得我向别人提及过,我在很小时候的某一天,突然意识到了“我”的存在,那种完全如梦初醒的感觉现在让我觉得在那之前的一切活动,一切情感体验都是神圣的,可能奠定了我人格基础的一部分。或许从那以后,我便成了主体性的“我”,一切开始不知所措,并开始学习处理这些不知所措。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个人也因为那次觉悟以后真正地成为了我们自己。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说,从逻辑上来看,在我们的思维和我们所说的话中出现的各种概念,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得到,它们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由于我们习惯把某些概念和概念的关系,同某些感觉经验结合起来,这一点才一直没被注意到。一条逻辑上的鸿沟,把感觉经验的世界同概念和命题的世界分隔开来,但我们却没有意识到。
我们神奇的大脑“下一层的内容就是直接从永远得不到意识化的最底层,最黑暗的无意识中心爆发的入侵物,它们永远得不到理解,永远不能被自我完全同化。它们完全自我行事,不仅常常导致神经症和精神病,而且也是创作天才的想象和幻觉的重要构成。”,在荣格的研究中,他发现有一层在意识之下的东西,它不为我们意识到,但却对我们深深地产生影响,它就是潜意识。荣格还举例说,梦很好的揭示了潜意识的存在,但梦不是潜意识,还有我们对于生死的本能,都反映了潜意识的存在,但这还不足以充分地说明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