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盛传中年失业的消息:一位中年职场女性失业了,拿父母卖房的钱去投资也被骗光。
因为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更怕家人跟着担惊受怕,她干脆每天假装上班。
为了掩盖事实,她每天不得不编造各种谎言应对身边人。毫无疑问,这个谎言的泡沫只会越吹越大。
无法想象,谎言被戳穿的那一天,她的家人将会遭受怎样的打击。
生活中到处充斥着谎言,哪怕是像上述之类的善意谎言。
谎言的背后是什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又会给我们造成什么伤害?
让我们从《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对谎言》中找寻谎言的真相。
01谎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作者斯科特·派克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了逃避痛苦,人选择了谎言;为了谎言,人扭曲了心灵。”
派克博士是一名心理医生,对很多问题的深度剖析源于他的病人,乔治就是其中一位。
34岁之前的乔治,人生顺遂、事业有成、经济优渥,妥妥的人生赢家。不仅是其他人,就连他自己也没发觉自己有任何问题。
直到一次出差途中在教堂捐款55美分后闪过他心头的那个意念:你活到55岁就会死。
这个念头像是诅咒,也成了他心理问题爆发的导火索。
为了破除这个突如其来的魔咒,当时他就掏出钱包里的所有钞票捐了出去。但这无济于事,他开始担惊受怕,甚至神志不清。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
看到限速45英里的标志牌,他会自动联想到自己45岁就会寿终;
开车驶过某些普通路标,经过某条河,通过某座桥时,他头脑中会收到下次经过时死亡的恶念;
直至每隔一两天,他在开车途中,脑海中都会不断闪现新的死法。
为了摆脱这些诅咒,他大半夜趁家人熟睡之际,亲自开车到恶念出现的现场验证。
乔治被折磨得痛苦不堪,自救无效后,他找到了派克医生。
派克医生诊断他所患是“强迫妄想型神经官能症”,但并不算糟糕。
言外之意,只要乔治诚实地配合治疗,治愈应该是件很容易的事。
但乔治接下来的谎言表演却让问题变得错综复杂。
三天后的第二次就诊,乔治就展现出一副脱胎换骨、自信淡定而又玩世不恭的形象。
对于自己目前为止的工作、生活、家庭中的困惑、问题他都谎称很好,完美掩饰,根本没打算配合医生。
但谎言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首访撒谎的两天后那些恶念就又找上他,在他躲闪、掩饰的前三个月,他被反复折磨,治疗毫无进展。
他谎称跟妻子性生活非常和谐,实则糟糕透顶;
两个较大孩子并非像他说的跟他关系亲密,而是越发生疏,他只能通过溺爱幼子弥合亲子关系;
他的童年更谈不上轻松、幸福,他的父亲曾当着他的面杀死了妹妹心爱的猫咪,母亲则是个控制欲极强,近乎痴狂的基督教徒。
为了彻底摆脱痛苦,乔治甚至编制了更大的、邪恶的谎言,他跟魔鬼签了契约:
倘若他屈服于恶念强迫,返回现场求证,魔鬼就会让他最爱的幼子早夭。
谎言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弱已经让乔治陷入疯狂。
最终,乔治病情的好转源自他不再通过谎言掩饰问题,而是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一切。
季节更替时,他依然多愁善感,对子女成长、世事无常仍会感到无力、悲伤。但他不再选择谎言和玩世不恭来掩饰,而是诚实地直面问题和痛苦,两年后,他幸运地被治愈。
正如本书序言提到的那个古老传说: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两只狼,一只恶狼,一只善良的狼。恶狼代表着畏惧、虚伪和谎言;善良的狼则代表勇敢、诚实和爱。
最后赢的那只狼就是我们喂过的那只。
初患强迫症的乔治,即便面对心理医生,他依然选择了谎言、逃避,所以治疗进程艰难而缓慢。更恐怖的是,在他内心不断被谎言投喂的狼越发猖狂,几乎要吞噬掉乔治心底仅存的诚实和善良。
所幸的是乔治最终选择了坦诚与面对,抛弃了谎言,由心理疾病引发的强迫症也逐渐治愈,他终于看到生活重回正轨的曙光。
02谎言是逃避罪恶的掩饰
“区分善恶的标准不是看他做不做坏事,而是看他有没有罪恶感。”派克医生在书中直言。
邪恶之人撒谎成性,他们不仅没有罪恶感,还善于用谎言来掩饰罪恶。
书中比利的父母正是这样的伪善之人。
比利哥哥16岁时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种惨剧发生在任何家庭都应该引起父母的警惕与反省。
可是比利父母一年后的一个举动却令人瞠目结舌:
他们把比利哥哥自杀时使用过的手枪当做圣诞礼物送给了比利!
可想而知,这对当时收到礼物的比利造成怎样的心理冲击,让才15岁的比利承受着怎样的心理压力。
于是比利的成绩一落千丈,还出现了抑郁症状。
为了排解内心的压力,没开过车的比利竟去偷车并酿成车祸。
比利父母在多重压力之下,选择了咨询心理医生,也开始他们顽固的谎言抵抗。
他们也算中上阶层的蓝领,长子自杀,次子抑郁成疾,他们却谎言的掩饰下,把自己包装成本分诚实、脚踏实地的中年父母。
比利哥哥自杀,他们辩称毫无征兆。
将同一把枪送给比利,被他们认为是合适的成年礼物。他们不仅觉得问题不在枪本身,还用节省开支为自己的荒唐行为开脱。
比利喜欢自己的姨妈,他们立即警惕地谎称跟她鲜有来往,关系交恶,不是代为监管比利的合适人选。
比利的父母不愿正视自己的问题,为了逃避罪恶感,他们不断用谎言掩饰一切。
他们是真正的伪善之人,因为他们连面对一个儿子自杀、一个儿子抑郁的悲惨教训都毫无负罪感。相反,他们极力通过谎言为自己行为辩解,还说得振振有词。
说他们是穷凶极恶之人都不为过,只不过这一切都被他们的谎言所掩饰。
后来的事实再次印证了这点:脱离了邪恶父母的比利在姨妈的正常监管下,学业、生活都逐渐恢复了正常。
03谎言是令人窒息的压制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以“都是为你好”之名,行压制、操控别人之实,而谎言则成为他们实施压制的借口。
书中控制欲极强的鲁克父母就是活脱脱的例子。
鲁克刚15岁,之前他与其他青少年无异,进入初三下学期成绩却一落千丈。身处上层社会的鲁克父母在学校再三建议下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这对外表光鲜夫妇的谎言游戏竟让派克医生都无言以对,内心抓狂。
派克最初建议他们将尊重鲁克的意愿,将孩子转入寄宿学校,并介绍咨询更权威的心理医生。
他们嘴上满口答应,对咨询事宜却无动于衷,更是背道而驰让鲁克转入另一所非寄宿制学校。
鲁克在新的学校因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盗窃行为,但他表达出强烈的留在这个学校的愿望,派克医生也建议鲁克父母不宜再给孩子转校。
鲁克父母却故伎重演,将鲁克转入了寄宿学校,还写信给派克医生谎称他们遵从了医生的建议。
咨询伊始,派克医生就建议鲁克父母配合接受治疗,他们却谎称自己吃不消咨询费用。
总之,他们用各种无关痛痒的谎言跟派克医生周旋,却依然我行我素。
他们撒谎成性,谎言总是能让他们占据上风,毕竟事情的决定由他们做出。
表面上他们关爱鲁克,关心他的学习、成长状况,实质上他们内心却时时想压制孩子,操控着鲁克的人生,把孩子当做提线木偶。
在他们谎言的兜兜转转中,无辜的受害者,孩子鲁克的心理疾病注定不会有任何好转。
鲁克父母的接连谎言逐渐形成“回音室效应”:
他们身处巨大的谎言回音室,自身和周遭都充斥着谎言,而且不断反射到他们意识深处。
长此以往,他们对自己脱口而出的谎言深信不疑,逐渐形成制度性谎言。
除非他们自己走出这个谎言回音室,直面自己内心的扭曲和问题。
04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谎言和真相一起在河里洗澡,谎言先洗好后穿上真相的衣服走了。
真相上岸后发现自己的衣服不见了,但它却不愿穿谎言的衣服,最后只能一丝不挂地走回家。
自此,人们更愿意接受衣着整齐的谎言,却无法接受赤裸的真相。
但谎言带来的问题不会因为人们的无视而自动消失,真相也必将到来。
要解决人生中因谎言带来的问题和困扰,就必须走那条少有人走的路:
勇敢地面对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