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部美国电影《机动杀人》,讲的是一个连环杀手,专挑与自己体型相仿的人下手,然后伪造对方的齿痕,发型,甚至是指纹,冒充受害人生活一段时间,腻了之后再随机找到下一个地方重复作案。
片中的FBI在调查这个案件的时候给这个罪犯如此的心理分析:
大胡子也可能只是他一个暂时的身份
换句话说,现在马丁几乎可能是任何人
像寄居蟹一样不停地寻找可以寄居的壳
他只有冒充别人才能忘掉自己
杀人是为了获得死者的身份,冒充他们继续生活
这是个极端厌恶自我的人
他厌恶自己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但妈妈却一直喜欢哥哥而不喜欢他,而14岁那年哥哥因为意外溺水身亡,而妈妈就一直认为是小儿子的错,所以就把他关进了一间密室或者说是牢房。从此小儿子性情大变,最后离家出走。
当然,影评可以说他残忍,扭曲,变态,不值得同情一类。但试想一个不被爱的小孩如果不成为另一个人,那么他如何面对一个被嫌弃的自己?
所有的神经症或犯罪心理几乎都可以找到原生家庭的问题,而最主要的就是不被爱,没有安全感。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就会在内心中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认为现实中的自己是不该有的存在。一位患者写到:因为从小被妈妈骂垃圾,废物,不被接纳,所以自己也看不起自己,自卑已经定型,而自信就是一种强迫性塑造的自欺欺人,自己觉得自己厉害。
因为父母剥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权利,所以他必须要成为一个神,但当他沉浸在神的幻想之中的时候,那么他就彻底和真实的自己决裂了。此时,他也许不敢看小时候的照片,觉得那个孩子很呆,很丑,很傻;他不想回忆自己的过去,觉得自己的过去充满了黑历史和屈辱,他也不会和别人提起,甚至会把过去的朋友删掉,一方面他担心别人瞧不起他,另一方面他不想回忆起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一旦有事情做不好,他就会骂自己是一个无能的废物,别人对他友好他也会有一种自己不配的感觉。有时,他会认为不是自己无法接受自己,是别人无法接受自己,是身边的人都憎恨自己,瞧不起自己,甚至认为别人咳嗽,都是在针对自己。
如果不打破理想化的自我的幻想,那么一切自我接纳都是自欺。
我是谁?是那个自认为的伟大的人,还是现实中那个渺小的人类;是人品端正的圣人,还是依然具有各种人性的黑暗面的普通人;到底是一个完美的神,还是有着各种缺点与不足的的凡人;到底是无所畏惧的强者,还是一个胆小的人;自己到底可以掌控一切,还是最终只能被命运所掌控?
而这一切的答案关乎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关乎一个人最根本的人生追求,也关乎他与自我,与他人及这个世界的关系。毕竟,当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价值所在,边界所在,那么我们就不会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来决定自己的价值,也不会为了圣人般的道德来束缚自己的人性,此时我们可以面对现实,接纳自己。
当一个人不能正确地看待他自己,无限地把自己美化,并把自己放在了他所不是的高度,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进而贬低别人,那么他必然会在内心中产生各种冲突。但不明所以的人依然坚持自己没有错,错的只是这个不如意的人生与不可控的现实。
神经症的症状的表现可能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本就是他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敢成为他自己。只要你生活在孤芳自赏的世界里,你就无法真实地看待你自己。梦幻与真实之间并无桥梁,通常他们的差异过大而不容有任何妥协,而且只要你无法真实待己,生活在想像的伟大“自我中心”中,我们就不再关心我们自己的真相。
治疗是为了找回自我,但到底找回的是哪个自我呢?是他想象中的完美自我,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我呢?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在治疗的路上必然会南辕北辙。
但对患者来说,这个被他创造出来的自我,甚至真实的他更为真实,他不能相信这一切是假的。实际上,对于食品加工,金融诈骗等以假乱真的手段我们可能会了解,但对于如何创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却知之甚少,下面就分析下这个虚假的自我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1、想象
一般而言,“我是谁”来自于的现实反馈,但对于“被嫌弃的小孩”来说,他无法依靠真实的自我来生存,所以他只能在想象中去创造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可以帮助他应对无力应付的环境。就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给自己创造了幻想的情景与人设。
想象是这一切的开始,此时他只是看了某部电影或一本书,他就可以把自己幻想成为其中的主角,而这种幻想给了他在现实中所没有的力量感与掌控感,所以他更喜欢沉浸在幻想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现实里。但这样的结果却是他会慢慢的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距离。
虽然他并没有完全脱离实际,但因为潜意识中对安全与价值强烈的渴求让他忽视了客观现实的检验与反馈,而错误地把这个幻想中的自己当成是客观存在。而从此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原本用来实现自我的精力,结果都用到了维系这个虚假自我身上,他的精力被极大的浪费,他的生活也因此脱实入虚。
2、成功的经历
虚假自我的创造并非是没有任何现实依据,神经症患者依然和现实有着接触,他的自我的评价依然有部分的现实依据。诸如,他小学的时候是班长,大队长,第一名,好学生,别人家小孩,企业家,成功人士,好人形象,道德圣人,良好人际,好的口碑。
但这一切又并非全部来自于现实,毕竟人生就是一种叙事,你可以选择性地看见什么,或忽视什么。一位患者在咨询中就提醒我:你有没有发现,我总是谈起我成功和胜利的经历,但实际上我也被别人打过,但我却没有和你说。
并且,某一方面的成功,也不意味着各方面都比别人强,但神经症患者却容易因为一个点而放大成整个面。他会因为学习,挣钱,篮球,人际,唱歌,外貌等某方面的闪光点而认为自己整个人就是卓尔不群的。并且,某一时期的顺境并不能代表这个人就会一直比别人强,毕竟这只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例如,小学初中学习数一数二,但到了高中或大学就不见得能保持优秀。但他却不能随着境遇的改变而调整自我的定位,他往往会把自己的顺境定格,认为那时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认为之后的失败是因为症状,或是因为自己没有努力,他就是不愿承认事实上他并没有他认为的那样出类拔萃。
有时,他的比较也缺乏公平,举例来说,他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唱歌里面跳舞最好的,而跳舞里面唱歌最好的;学习里面篮球最好的,而篮球里面学习最好的。例如,一位患者认为比他挣钱多的人没有他有文化,而比他有文化的人没有他挣钱多,所以他就是最厉害的。但这种比较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通过这种自欺的把戏把自己抬高到一个无以轮比的高度。
这一切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一位女性患者告诉我,她想明白了一件事,虽然在这个单位,在这个部门她是最优秀的,但平心而论的话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毕竟她只是在市级单位,但如果是省级呢,如果是全国呢?实际上她可能都排不上号,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优秀。
所以,患者实际上不是活在过去,就是活在未来,而不是活在当下,他只是活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并把那时的优秀,当成了自己不凡的理由,但如果这个成立的话,是否我们也可以因为唐朝的辉煌而洋洋自得?显然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算他活在了当下,但他却也放大了自己的成就,而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只能说明某方面的优秀,但不意味着整个人的卓尔不群。
3、阿Q精神
“阿Q精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简言之,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
当一个人在“正路”无法维系幻想中的自己,那么就会走“小路”。比如,当他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他期望的优秀的话,那么他可能就会把价值的支撑建立在打游戏上;如果他无法通过主流的方式得到别人认可,那么他可能会成为学校的校霸,通过打架来让他显得厉害;如果他不能在成就上超过别人,那么他就会试图通过外貌或身材来取胜;如果他不能通过自己来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他可能就会依赖一个有能力的异性来减轻他的自卑;如果一个人不能通过天赋来获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