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豆瓣89我们内心的冲突四个步骤教你
TUhjnbcbe - 2025/2/19 19:47:00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大大小小不同的选择。

有些选择矛盾程度比较低,比如上班是坐公交还是坐地铁;中午吃饭还是吃面;看一部文艺电影还是特效爽片等。它们有时候会让人为难,但总体上人们还是会做出取舍。

而有的选择冲突激增,甚至呈现度的对立。

比如想要转行,又担心一切从头开始经济没有保障;比如到底是买通勤比较近的房子,还是买学区房;或者甚至是“妈妈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了,你要选哪个?”这样的问题,常常需要我们费尽心力,纠结不已。

这些选择让我们的内心冲突不断,小冲突能被察觉,通过简单的疏导就能够解决;而一些程度较深的冲突不一定能被人察觉,还常常衍生出一系列防御机制,让人们失去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本书就为我们解答了冲突产生的原因和其带来的影响,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

本书的作者是传奇的美国德裔女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她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本书是标志着霍妮的理论迈入成熟的代表作品,相比同时代的精神分析相关著作文献,本书的立论更为客观,描写更为细腻,内涵更为深刻,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内心的冲突?

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行事依靠的是本能,而人类却可以通过“意识”作出取舍,也就是选择。

但是,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选择所带来的消耗巨大,因为人们头脑中时常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愿望。

比如高考填报志愿,明明自己想学的是艺术,但是又想要满足父母的期待填报金融专业;

比如自己其实很想要独处,但是又渴望亲密的关系或者朋友的陪伴;

或者明明内心充满了对不公平待遇的愤怒,却又想表现出自己的谦逊和大度。

作者霍妮认为,我们所处的文明,也决定了冲突的种类、范围和程度。

如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文明状态,人们的内心就不会体验到多样化的冲突;但如果文明正处于急剧转型的阶段,比如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个人竞争文化盛行,更加剧烈的内心冲突也随之而来。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追溯问题的根源,也就是人们的童年经历。

在这种充满激烈矛盾的社会环境中,儿童会有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

而父母间接或直接的强势管教、冷漠或喜怒无常的态度、对孩子过度赞扬或毫无赞扬等,都会增加儿童的不安全感。

为了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生存,孩子会自己摸索着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对世界,他们会在无意识中打磨自己的技能,从而形成长期的性格倾向,最后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霍妮将其称之为“神经症倾向”。

其主要表现为讨好他人、对抗他人和疏远他人。

所谓的“神经症”,又叫神经官能症,它虽然是一个医学术语,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它的文化意味其实更浓。

一个常见的解释是:“神经症是对正常行为方式的偏离和畸变。”有这种病的患者并没有生理上的神经病变。

他们一般能够适应社会,看上去也很正常,但是内心却时常有焦虑、恐惧、紧张等自己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有时还会伴随着生理上的不适感觉,比如头痛、失眠、胸闷,医院又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的问题。

而神经症患者无法自行调和内心的冲突,童年时期所产生的基本焦虑更是在成年时期放大了其的无助感、敌对感和孤立感,让他不能自如地应对外界,应对他人。

神经症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紊乱的一种表现,而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在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我们正常人的失控程度虽然不及神经症患者,但是认识到冲突的存在,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自我能力的提升。

小结一下,我们讲述的第一个重点是,我们为什么会产生内心的冲突?这是由于人们在童年弱小无助的阶段,为了保护自己对外界形成了一种防御措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面对矛盾无法调节,因此产生了冲突。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的冲突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二、内心冲突造成的神经症表现有哪些?

第一种表现是屈从型人格。

这类人具有“讨好他人”的一切特点,强烈渴望他人的喜欢和认可。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够被依附,全权替他判断对错,还能满足他所有期待”的伙伴。

而这种需求通常是强制性的,盲目的,一旦遭受挫折就会非常焦虑和沮丧。

屈从型人格大部分的特征,都具有双重动机。

他们一方面习惯性贬低自己、放大自己的“脆弱性”,以此来逃避人际关系摩擦,试图与他人和谐相处;一方面可能还存在着可以隐藏自己,不让别人看穿自己的目的这一动机。

第二种表现是攻击型人格。

这一类型的人和屈从型人格的人恰好相反,他们绝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软弱,而是不顾一切想要成为弱肉强食的顶端。

他们坚信“人人都是恶的”、坚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且坚决不承认事实不是这样。

他们这种好胜求赢的态度,通常也是不由自主且具有强迫性质,但与屈从型人格所表现出的因恐惧而产生的焦虑不同,他们的恐惧表现很隐秘,外人很难轻易察觉。

第三种表现是孤立型人格。

独处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本能,并且适当的独处有助于认识自我,是一种积极的疏离,能促进个体的完善。

但是,具有神经症特质的独处并非“偶尔”,而是长期的隔离,并且在隔离中,他们从不敢探究自己的内心深处,因此就不能激发出独处时所应该激发的潜能和创造力。

这是因为在于他人的人际关系交往当中,出现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产生了个体无法容忍的紧张和焦虑,比如害怕受伤、害怕出丑、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等等,因此干脆隔绝所有人,自我封闭、感情麻木。

除了以上三种神经症对他人的基本态度,除此之外,霍妮还列举了其他一些解决内心冲突的尝试,其中一个就是塑造出一种幻想的自我形象,或者在某一刻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形象。

比如有的人会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女人的“梦中情人”,或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亦或是人见人爱的社交达人。

正如《纽约客》上的一幅漫画:一位臃肿油腻的中年妇女站在镜子前看到的自己竟然是一个有着魔鬼身材的青春美少女。

为了逃避真实的自我,他们还会采用“外化和投射”的方法对真实的人格进行修整和再造。

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一个人明明自己有着斤的体重,但是却总是侮辱其他体型并不完美的人;

比如自己其实是一个喜欢逃避而又懦弱的人,却总是对拥有着同样性格的人群感到厌恶。

也就是说,这些人明明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又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但是却在无意识当中,把自己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投射到外界,这样一来,冲突就不是内心的,而是外界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提倡我们,在看到别人身上有某种令人无法接受的讨厌特质时,应该先觉察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着同样的特质。

而所有这些企图解决冲突的神经症式的努力,本质上都是只想消除冲突的有害后果,却不对冲突本身做任何改变。

屈从型人格一味依赖人,盲目而强迫式地追求他人的爱,可是外界怎么可能总是温柔以待,事事顺遂呢?

攻击型人格把全世界都当做自己的敌人,拒绝相信世间的真情,如何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幸福呢?

而孤立型人格也并非是看破红尘,清心寡欲,只是无法面对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矛盾,他们依然无法获得内心的宁静。

而沉醉于虚幻的“理想自我”,把自身的问题外化投射到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我,遭受现实带来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一味逃避真实的自我,冲突就会不断内化进我们的人格,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人们会因为害怕自己的“理想化”形象被戳穿而时刻感到恐惧;

会因为不断内耗的心理冲突而人格衰竭;

会因为自己和世界都无法满足个体的期待而对人生感到绝望;甚至会因为不希望别人比自己过得更好而产生虐待狂倾向。

小结一下,我们讲述了内心冲突造成的“神经症倾向”的人格表现主要有: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以及孤立型人格这三类。除此之外,人们通常还会采用“理想化自我”及“外化与投射”的方式来逃避真实的自我。

三、如何真正解决神经症冲突?

首先,我们应该回顾自身解决冲突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你是倾向于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还是孤立型人格?

你是倾向于用“理想化自我”逃避现实,还是采用用了“外化与投射”的方式把内心的冲突转移到外界?

了解我们为解决冲突所做出的努力,可以帮助我们追根溯源,找到基本冲突产生的原因。

比如说当一个人不断通过迎合他人、讨好他人来寻求认可时,实际上背后追逐的是安全感与归属感。

与之相反的是,他自身的抱负、野心、冲动、自信甚至本能的攻击性就会被压抑,而找到这种压抑是解决其神经症冲突的关键所在。

其次,觉察内心的冲突,并且对自我的努力进行检视。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自身基本的冲突进行处理。

一个人如果患上神经症,他很难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一会儿对自己宽容,一会儿又对自己过分严格,为什么总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他可以在治疗师的指引下逐渐明白为什么自己长期以来固化的思想是有问题的,为什么长期以来为解决冲突所做出的努力是无效的。

而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更多地是需要自我检视自己的内心冲突,哪些心理活动是自相矛盾的,哪些心理活动是我们强加给外界的。

而随着检视的不断深入,我们必定会产生抗拒,因为我们很难抛弃已经建立并且依赖多年的整套防御体系。

但由于我们不再像以前一样依赖、敌视或者逃避他人,每一次真实地面对自己,焦虑都会有所减轻。

然后,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真实的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要先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诉求和感情欲望。

比如,假如你失恋了,你疯狂地祈求对方的原谅和回心转意,你是真的深爱着对方,还是因为离不开对他的依赖,为他的离开而感到不甘心?

比如,很多人都梦想着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不惜努力学习报考公务员,他们是真心想从事这份工作,还是因为家人的压力以及想象中的名誉和地位驱使?

我们生活中经受的内心冲突,通常都与我们所处的文化倡导的信念或者伦理道德息息相关,所以,只有自己建立完善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这些冲突。

最后,逐渐做到摆脱防御机制,建立自信。

当我们正确意识到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时,就会逐步形成较为独立的人格。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就是在他意识到,人生当中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只有自己能够为其承担责任的时候。

这时,我们就会主动尝试摆脱已经像蜘蛛网一样缠住内心真实自我的那些防御体系,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实践和努力逐步建立自信。

总结:

到这,这本《我们内心的冲突》的重点部分就分享完了,我们最后再来总结下。

第,童年的经历以及外界的压力让我们学会了通过某种“防御机制”调节内心的冲突,却因此加重了冲突,产生“神经症倾向”;

第,内心冲突造成的“神经症倾向”的人格表现主要有: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以及孤立型人格。除此之外人们通常还会采用“理想化自我”及“外化与投射”的方式来逃避真实自我;

第三,解决神经症冲突需要我们回顾自身努力及其影响、觉察内心冲突并检视自我努力、直面内心真实需求、逐步摆脱内心防御机制,建立自信。

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如果我们有自信,愿意和他人平等相处,那就不会再去压抑自我而屈从别人。

如果我们内心足够强大,人格足够独立,那就不会再因为他人的意见感到恐惧。

如果我们有能力去爱,有能力去被爱,那就不会逃避他人,错失美好的关系。

当这些困扰我们的基本焦虑得到缓解,相信我们内心的冲突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豆瓣89我们内心的冲突四个步骤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