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个人社会关系与社交能力受人格特征的影响体
TUhjnbcbe - 2025/3/28 18:55:00

人格障碍包括引起极大痛苦或不能与他人相处的适应不良性特质。研究最多的类型之一是边缘性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强烈但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历史,在亲密关系中,患者时而将伴侣理想化,时而贬低伴侣。他们疯狂地避免真实或幻想中的被他人抛弃,即使这种“抛弃”仅仅是朋友短暂的假期。

患者是自我摧毁和冲动的,长时间感到空虚,常常自残或威胁要自杀。他们的情绪很强烈,从愤怒到欣快再到焦虑变换着。(“边缘”源自对这种障碍最初的定义,患者处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

几十年前,在著作《理智的面具》中,埃尔韦·克莱克利推广并标准化了术语心理变态,用于描述缺乏道德的一类人群。克莱克利说,心理变态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法感受正常情绪。

他们不仅缺乏悔恨,而且不怕惩罚,对被他们伤害的人没有羞愧、内疚和同情。因为缺乏和别人的情感联结,他们的行为常常残忍且不负责任,个人所得越多越高兴,不考虑行为的长远后果。

如果说谎或犯罪被抓现行,他们会表现出真诚的歉意,承诺要做出补偿,但这些纯粹是表演。有些心理变态者是暴力的、虐待成性的,可能会杀死宠物、儿童或随便一个成年人而无痛悔,另一些患者是迷人、控制力强的,他们专注于骗局或事业上升,在精神或经济上而不是肉体上虐待他人。一位研究者称企业中的心理变态者为“穿着西装的蛇”。

尽管心理变态者在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中较多,然而,从古至今各种文化中都存在此类人群。甚至在加拿大尤皮克人(Yupik)的严谨文化中,对心理变态者专门有一个词——kunlangeta。一个人类学家曾经问一个部落的成员,他们会怎么对待一个kunlangeta,这个成员回答说:“没有其他人看见时,会有人将他们推离冰面。”在任何地方,大家都惧怕和厌恶心理变态者。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不断违反法律,冲动且寻求即刻刺激,他们不计后果、不顾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他们经常打架或袭击他人,他们通常是不负责任的,不能够维持工作或者履行义务。

正如你所看见的,这个定义涵盖了一套综合行为。它不限定潜在的心理障碍是什么,适用于多年和一帮坏人混在一起的青少年,也适用于从童年早期就具有攻击性的心理失常的个体。

后者成为一位研究者所谓的“终生持续犯”:违反规定,从童年早期起就没有责任心,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形式不同,“4岁打人和咬人,10岁偷东西和逃学,16岁贩卖毒品和偷车,22岁抢劫和强奸,30岁诈骗和虐待儿童”。

“缺乏悔恨”虽然是主要的心理特征,但却放在了反社会人格障碍诊断标准列表的下方,并且不成为主要的诊断依据。

然而对于许多临床医生而言,反社会人格的主要心理病理特征是冷酷无情和缺乏道德,这些人也许不那么暴力或者不曾犯罪。

临床医生强调,暴力犯罪的个体可能是鲁莽、不负责任的,然而他们的行为动机和同情、悔恨、内疚、忠诚的能力同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大不相同的。尽管定义有一些问题,研究者还是找出与“终生持续犯”核心特征相关的一些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线路似乎出现了错误,这些情绪线路可以使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感受到和其他同类个体的联结。他们无法感受到情绪唤起,这表明中枢神经系统有异常。

一般人都有对惩罚、威胁的生理反应,而反社会的人则没有,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在别人害怕得要死的情境中肆意而为的原因。

通常,当人预见到会有危险、疼痛或惩罚发生时,皮肤的电导就会改变,这就表示发生了焦虑或恐惧的经典条件反射。但患者对形成这样的反射很缓慢,这说明他们不能因为获悉自己的行为将产生令人不快的后果而感到必要的焦虑。

缺乏与他人共情的能力似乎是有生理基础的。当给他们呈现人类哭泣和痛苦的照片时,他们皮肤的电导没有变化,而正常人的则会急速上升。这种情绪平整度可以将反社会个体、职业暴力犯,与其他最终放弃犯罪的攻击个体、犯罪者区分开来。

额叶功能受损。反社会个体、职业暴力犯的额叶功能神经心理测试的表现通常不如其他人好,他们大脑额叶的灰质更少。正如我们在第四章所看到的,额叶负责计划和冲动控制,这个区域受损将导致无法控制对挫折和挑衅的反应,无法调节情绪,无法理解沉溺于即刻满足带来的长远后果。一项正电子发射扫描研究发现,冷血的掠夺成性的谋杀者比激情谋杀者或其他犯罪类型人员在大脑额叶有较少的脑活动。

额叶受损可能源自遗传,也可能源自疾病、事故、躯体虐待。研究者对两个曾在婴儿期损坏了前额皮层的年轻人——其中一个是15个月时被汽车碾过,另一个是摘除过脑瘤——所做的分析显示,两个人长大后都是强迫说谎者、小偷和无情的违规者。他们不能坚持工作或者计划未来,不能区分正确与错误,并且缺乏同情心。

基因影响。某些基因似乎与额叶缺乏冲动控制所致障碍有关,不仅包括反社会人格障碍,还有酗酒、药物依赖、儿童品行障碍。一项纵向研究发现,童年期遭受躯体虐待且关键基因有所变异的男孩随后因暴力犯罪被捕的比例比童年期受虐待但基因正常的男孩要多得多。虽然受虐儿童中只有12%有基因变异,但他们占到随后因暴力被定罪的全部个案的50%。

1
查看完整版本: 个人社会关系与社交能力受人格特征的影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