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警惕少年的“精神疾病”,预防孩子的心理病态。
在许多人,包括我们少年朋友自己的观念里,少年是很难与精神疾病相联系的。少年,生机勃勃,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是多么美好的岁月。
但是不要忘记,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猛的阶段,无论生理上或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年龄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最大。例如,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精神分裂症,其受害者很大一部分是14-18岁的人,这是很严酷的事实。
在现实中,有不少患者童年时还是好端端的孩子,在学校还是好学生,但到了少年期象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细腻的感情,失去了对友谊、善良、创造活动的追求。
失去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渴望,失去了从事任何劳动的意向和能力……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精神疾病,这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家庭、社会都是真正的灾难。
但是,更可悲的是我们常常不能及时认识精神疾病。因为在少年身上发生的精神疾病,有的与某种其他疾病相类似,有的与少年期这个年龄阶段的举止特点相类似。
所以,不要说我们少年自己,就连我们的教师、家长也很少有精神疾病的常识,以至于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孩子已患了精神疾病时,还不知道,往往用“性格变了”、“不爱说话”、“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来解释患者的反常行为。
特别是家长,由于感情上的特殊性,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客观的判断力,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这样那样的理由把孩子不正常的行为合理化,回避或否认孩子会得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现实。
这样,一些本来能制止于早期的少年的精神疾病却慢慢发展着,等到精神病态暴露无遗时,家长才惊慌焦虑起来,而遗憾的是患者往往此时失去自知力,他不知道自己有病,也不承认有病。但是,少年怎么会患精神疾病?我们许多同学和家长对此困感不解。
其实,精神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病,是指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发生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它包括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发育不全、人格异常等。
这种疾病的基础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对他有意义的事情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顺利、合理和有效的解决。这种矛盾引起非常不愉快的病态感受:在生活中的不顺利,要求未得到满足,目的无法达到,损失无法挽回。
由于找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办法,从而引起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紊乱。”也就是说,精神疾病首先是少年个人的痛苦,少年个人同现实发生矛盾冲突,而他又无法使自己满意地解决这些矛盾冲突。于是,主客观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便导致了精神疾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找出影响精神健康的许多危险因素,就拿少年的父母来说,他们在心理卫生上的无知和错误往往是孩子发生精神疾病的根源。
如有些父母只管孩子吃好、穿好、睡好,而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不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的家庭关系紧张,经常大吵大闹,弄得孩子终日精神压抑,毫无温暖感、安全感,有的父母看不到孩子已经长大,还继续像对待小孩子那样训斥,甚至讽刺、挖苦,因而使孩子感到恼怒、痛苦。
更有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给孩子提出过高要求,孩子又知力所不能及,在不顺利时常出现自卑感,担惊受怕,形成内心冲突的心境……
上述情况下,对于某些少年来说,有时一些微不足道的心理创伤,都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