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阅读分享勿以敏感伤真情我们时代的神
TUhjnbcbe - 2021/2/7 22:19:00

今天,我想分享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年12月在知乎

青葭老师的一条“想法”里看到的。当时青葭老师只发了某一页的图,然而这一页的内容对我内心震动极大,立刻找到了它,同时买下纸书和电子书。

这本书叫《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我算是一个敏感的人,也一度比较脆弱——这在我的少女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

上大学的时候,我几乎不主动与别人交流。别人和我说话,我就和别人说话,别人不和我说话,我就不和别人说话。有人因此觉得我不好接触,也不敢和我太过随意。但实际上,我是害怕被拒绝,害怕别人不喜欢我、不想认识或熟悉我,所以习惯了以沉默和疏淡保护自己。

对于朋友,我亦很少主动联系。一是因为,相比和别人在一起,我更享受独处。一个人的时间总能被自己安排得很满,故而极少感到孤独。二是因为不确定朋友愿不愿意和我联系,所以爽性就不联系。

有一位旧友就曾被我以这样的方式伤害——我自认为他不会太想和我联系,更谈不到在乎与我的关系,所以更换手机号的时候没有告诉他。未曾想数年后我们在一个工作会议上偶然重逢,这才知道,这些年他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找我的联系方式,并且,在最初得知我更换手机号没有告诉他这个事实之后,一度非常难以接受。而我也终于有机会解释清,当年是为什么没有告诉他。

由此想,这世间,有多少因为没说出口而被错过的真情?有多少因为妄自猜测而被误解的真心?

当老师后的这些年,敏感和脆弱被治愈了不少,但对于自己特别在乎的人和事,它们仍然会存在。毕竟,人骨子里的很多东西,是很难彻底改变的。

这本书,为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震动和提示——它让我第一次特别清晰地看到的根源。

很多伤害,原本并不存在,是我的敏感让我的内心为此饱受折磨。当然,也折磨了实际上我非常在乎也非常在乎我的人。

也恰巧,在读到这本书的那个阶段,我收到了一封知乎私信。

这位发私信的朋友之前就曾给我发过数封私信,但特别抱歉的是,我一封都没有看到。我看到的第一封来自于她的私信,就是她在和我说——之前她一直想不通我为什么不回复私信,但当看了我在个人简介里写到的“我希望我的知乎时光始终是轻松且惬意的,所以当我感觉到我们是两种完全不同并且不适合交流的人时,会比较草率地使用屏蔽功能,抱歉。”之后就明白了。她由此断定我认为她是不适合交流的人,一定很讨厌她,所以才不回复私信。而后,她又进行了一番自我性格的负面剖析,说像她这样的人,会引起我的厌烦也是很正常的事等等。

但实际情况是,我就是完全没有看到她前面的私信所以才没有回(后来类似的私信我又收到过几次,竟也是同样的误会)

书的内容,加上这封私信,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很多被敏感掩盖的真相。

很多时候,我总觉得是别人的言行伤害了我,总为“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而陷入痛苦。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敏感造成的——我以为是这样的,但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是我一直在用我的感受定义真相。

我的敏感,让我一边期待了解,一边拒绝沟通。我一直没能想明白的是,很多话,很多感受,不说出来,别人是不会知道的。交流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坦诚的沟通。

于是,当别人无心或满怀真诚与善意地对我说一些话、做一些事时,我常常接受不到其中的友好,反而警惕地竖起内心的屏障,断定自己再次受到了伤害,单方面归错于对方。而对方看到我所表现出的拒绝和冷漠,也会有一种“无意”被冤枉或“好意”被辜负的委屈,这对他们,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人际关系,如此便会陷入恶性循环。

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心怀叵测的敌人其实很少很少,我们不能总以最大恶意揣测他人——这里的“恶意”,并非我们惯常的理解,而是无法信任和接受别人发自肺腑的善意与关怀。

勿以冷漠掩真心,勿以敏感伤真情。

后来,我去和一个对我很重要的人讲了许多心里话,为我曾经的敏感很认真地和他道了歉。我想起一个人曾对我说过的一句话——“不好的事都是你猜的,好的事情都是你觉得不敢想的”,在那一刻,我才彻底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

我非常感激这本书,也非常感激青葭老师分享了这本书。它对每一个敏感的人、每一颗易受伤害的脆弱心灵,都会有帮助。

不要看到“患者”或“神经症”这样的字眼就本能地拒绝它。我们的敏感虽不一定到达“神经症”的程度,但通过书中的内容获得启示与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何尝不是好事一桩?

很多事,及时反思和止损,才能彻底释怀,而不是把问题存在心里,让它系成一个硬硬的心结,一直硌着我们。

分享几张《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电子版书页截图(电子书购自当当云阅读,图片亦截自于此app)——

作者:

弦歌缓缓

高中语文教师班主任

知乎ID:弦歌缓缓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分享勿以敏感伤真情我们时代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