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志-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21世纪最重要的慢性心血管病症。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所致的心肌损伤与坏死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两者的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切断这两个关键过程是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衰的基础,可改善患者预后。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亏虚为其发病之本。心衰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益气、活血、利水为心衰的治疗大法。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改善症状、提高治疗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的发展,从而维持心功能,降低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一、心力衰竭4个阶段与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
二、中医辨证
根据心衰的发生发展过程,从心衰的高发危险因素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出现心衰症状,直至难治性终末期心衰,可分成A、B、C、D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有所不同。
阶段A(前心力衰竭阶段)中医证候以原发病证候为主;
阶段B(前临床心力衰竭阶)中医证候以原发病证候为主,可见心气虚证;
阶段C(临床心力衰竭阶段)中医核心证候为气虚血瘀证,不同个体可表现出偏阳虚和偏阴虚,常兼见水饮、痰浊证;
阶段D(难治性终末期)中医常见证候与阶段C相似,但程度更重,阳虚、水饮证亦更多见。
三、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心衰的不同阶段,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实现慢性心衰从“防”到“治”全面管理。
阶段A此阶段以原发疾病表现为主,应根据原发疾病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干预心衰的危险因素,防止心衰发生;
阶段B此阶段仍以原发疾病为主,因已有结构性心脏病,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度心悸、气短、乏力,属于心气虚证候,故临床应在原发病辨治的基础上,结合补益心气法以延缓心衰的发生发展;
阶段C以气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可兼见水饮证和痰浊证;
阶段D此阶段虽病情较重,但常见证候与阶段C相似,辨证论治参考阶段C。部分慢性心衰C、D阶段水肿较重的患者,因长期大量使用利尿剂而出现利尿剂抵抗,或患者开始即对利尿剂不敏感,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或配合中药外治等手段,常可以提高利尿效果。
四、中医临床辨证推荐药物
中成药:芪参益气滴丸、芪苈强心胶囊、稳心颗粒、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芪注射液等。
经方/经验方:加味保元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活心血汤、利心水汤等等。
年4月8日本周四下午15点,西苑门诊青年中医成长沙龙第19期,医院李立志主任医师进行题目为“从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看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讲座,诚邀全院青年医生、进修医生、研究生参加。腾讯会议号:。尤其欢迎有问题并愿意参加讨论的医生参加线下讨论,线下会议